古代防诈种种

2023-08-21 11:21:01 来源:团结报

近日,电影《孤注一掷》火热上映,通过揭秘境外网络诈骗全产业链的骇人内幕,警醒大众多加防范各种电信诈骗手段。

当下,防范电信诈骗是社会焦点话题,而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,五花八门的诈骗案也是社会顽疾。

古代都有什么骗术?


(相关资料图)

明代张应俞的笔记体小说《杜骗新书》(又名《骗经》),是历史上最早的防诈骗宣传手册。全书四卷二十四类,用八十四个真实案例剖解诈骗类型,点出“鱼因馋上钩,人因贪受骗”本质,既揭露社会发展弊端,也警示世人防骗、杜骗。

今天的假冒公职、伪装亲人、金融交易等诈骗手段,都在古代的“风、马、燕、雀、瓷、金、评、皮、彩、挂”十大诈骗类型里有迹可循。如《杜骗新书》里的“妇人骗”,就类似如今的“杀猪盘”诈骗。“三妇骗脱三匹马”讲述三个貌美妇人以交友逗引出租马匹的马夫,最终骗走了马,让马夫人财两空的故事。又如“伪装道士骗盐使”类似“冒充公职人员”诈骗。唐寅和祝允明外出游玩败光了银子,发愁之际想一妙招:俩人假扮成女贞观的道士去找盐运使接济,一顿胡吹获取了大老爷的信任,以修缮贞观为名得了五百两银子,实际上又去吃喝玩乐了。还有前阵的诈骗新热点“花钱买学”,这与书中“乡官房中押封条”故事也如出一辙。大富人高价买个秀才却被掉了包,殊不知一开始就是骗局。

古代如何惩治诈骗?

有利者必有欺诈。《周礼》中载:“察其诈伪、饰行、儥慝者而诛罚之,听其小治小讼而断之。”随着商业逐渐兴起,商贩欺诈牟利行为进而出现,根据《周礼》记载,在当时,发现欺诈作假者,由专人听讼裁断。到了秦朝,官方从法律层面开始探索解决“法律未足,民多诈巧”的问题,如《法律答问》中对伪造假官、假印公章等诈骗的惩治进行释义。汉代的《贼律》承秦制,对“欺谩、诈伪、逾封、矫制、贼伐树木、杀伤人畜产、诸亡印、储峙不办、盗章”等行为有“斩首、黥为城旦舂”等不同的惩罚举措。

魏晋“傍采汉律,定为魏法”,《晋律》将《贼律》分为《请赇》《诈伪》《水火》《毁亡》,关于“诈伪”的律法自此走向成熟。《唐律》第九篇《诈伪律》,对五条“伪”和二十二条“诈”的行为均予以定罪,如“诈伪及罔冒官司,欲有所求为,官司知诈冒之情而听行者,并与诈冒之人同罪”,类似今天的“徇私枉法罪”。此后的《宋刑统》《元史·刑法志》《大明律》《大清律例》在对诈伪的定罪上日臻完善,也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增减诈骗行为和惩治手段,如元代增加了“伪造宝钞罪”,明朝减少了“妄认良人为奴婢、诈除去死免官户奴婢”等条律。

古人如何防诈骗?

清朝文学家纪昀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里写道:“言不由衷定有鬼,邪乎到家必有诈。”且看古今诸多诈骗案,跳脱局外很容易识破骗局,诈骗人“析辨邪说”漏洞很多,但被骗者为何仍被骗,很多时候不过一个“贪”字。张应俞《杜骗新书》中告诫人们,如何做到“小人之计甚诡,君子之防宜密,庶棍术虽多,亦不能愚弄我也”,那就是要时刻牢记“以不贪为宝”。这本防诈骗笔记当属古代最优秀的宣传教育指南。

此外,古代私塾会对学童进行道德教育,如南北朝刘勰《文心雕龙》里有“巧诈不如拙诚”的名句。从一些律法和案例故事中也可以看到,古代官方层面有对商肆应诚信经营的要求。

赵本山小品《卖拐》里,范伟一句浓重东北口音的“防不胜防啊”至今让人印象深刻。古往今来,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总有人投机取巧进行诈骗,也总有人妄图获利而被骗。传统伪诈犯罪尚易一网打尽,当下境外网络电信诈骗破案难度较大。所以反诈宣传要持续做,老百姓自己更要放下贪心,捂好“钱袋子”,等被骗了再哭诉“防不胜防”可就为时已晚了。

(戚舟)

标签:

推荐阅读>